7月26日,樊振东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,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。
当被问及未来是否还会代表国家队比赛,他说:“在现阶段,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强大的能力,承受不了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。”
这话从一个28岁、正值当打之年的“大满贯”得主口中说出,信息量太大了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职业规划,而是一个顶尖运动员对自己当前状态最坦诚的剖白。
所以,今年6月德甲萨尔布吕肯俱乐部官宣他加盟时,外界的震惊并非空穴来风。大家不理解,一个巅峰状态的国乒核心,为什么要去欧洲联赛?
现在,樊振东自己给出了答案,而且这个答案远比“辜负国家培养”这种武断的指责要复杂得多。
这根本不是一次冲动的出走,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“自我拯救”。
樊振东透露,这个想法早在巴黎奥运会后就有了。他第一时间就和刘国梁进行了沟通,并且得到了支持。只是因为错过了欧洲联赛的报名时间,才拖到了这个赛季。
你看,这流程走得明明白白。所谓的“叛逃”,在内部其实是开了绿灯的。樊振东也特别感谢了国家队和上海队的领导,说他们“愿意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”,这种支持“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”。
这就很有意思了。既然得到了最高层的理解,为什么外界还会有那么大的争议?
樊振东的回应很直接,他把那些声音定义为“在并不了解事情全貌之前,非常武断地做出的表达”。
他强调,中国乒乓球最懂球的人都在队里,他们知道什么是对运动员最好的发展方式。言下之意,这个决定是专业人士权衡利弊后的结果,而不是他一个人的“脑子一热”。
他给出的官方理由是,为了更好地备战全运会,这是一种“很好的个性化备战”。
这个说法当然成立。8月23日开始打德甲,之后再回国参加十一月的全运会。换个环境,打不同风格的对手,确实是一种新颖的备战方式。
但我们都明白,事情没这么简单。
如果只是为了备战,远不需要用“承受不了压力”这样的话来做注脚。这恰恰说明,压垮他的,不是技术瓶颈,而是技术之外的东西。是那种无处不在、让他喘不过气的期待和审视。
一个运动员到了他的高度,每一次出场都背负着不能输的使命。赢了是理所应当,输了就是天崩地裂。这种精神上的消耗,外人很难体会。
所以,去德甲,更像是一次主动的降压。
与其说是去“打球”,不如说是去“喘口气”。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,重新找回对乒乓球最纯粹的热爱和比赛的节奏,而不是时时刻刻被“大满贯”的身份和国家的荣誉绑架。
对于他这个年纪和成就的运动员来说,如何延长职业生涯,如何保持竞技状态,是一个比拿下一两个冠军更重要的课题。
那么,最关键的问题来了:国家队,他还回吗?
樊振东的回答非常谨慎:“这都是未来吧,和教练领导要去深入沟通决定的事情。”
这句话,把皮球稳稳地踢了回去。他没有把话说死,但明确表示“现阶段”无法回归。这个“现阶段”,正是他自我调节和心理重建的窗口期。
他需要时间,也需要空间。当他觉得能再次扛起那份沉甸甸的压力时,回归国家队的大门,或许才会重新开启。
所以,樊振东的这次“出走”,并不是对体制的背叛,反而是体制内一种人性化变通的体现。让他暂时离开这个高压锅,去外面找找电,充完电再回来,这或许是对顶尖运动员最好的一种保护。
金御优配-实盘股票杠杆平台-无锡股票配资公司-最大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